★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★
一、中國共產黨成立(1919年5月-1923年5月)
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,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。
1921年7月28日至八月初,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,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。
黨的中心任務是繼續組織工人階級,領導工人運動。
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,提出了最低和最高綱領。八月底在杭州西湖召開了中共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,決定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,實現國共合作。
二、第一次大革命時期(1923年6月-1927年7月)
1923年6月12日至20日,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,決定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,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。
1924年1月20日至30日,在孫中山主持下,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,提出聯俄、聯共、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,改舊三民主義為新三民主義,……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。
1925年1月11日至22日,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。大會中心議題是加強黨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,迎接革命高潮到來。
△四一二政變時,蔣介石的軍隊收繳工人糾察隊武器,這是蔣介石的軍隊占領工人糾察隊隊部時的情況
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,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。中心議題是黨在緊急時期的任務。批評陳獨秀的錯誤傾向。
1927年7月15日,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,大革命遭到慘重失敗。
三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(1927年8月-1037年7月)
南昌起義
1927年8月1日,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。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,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。
八?七會議
1927年8月7日,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,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,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。
秋收起義
1927年9月9日,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(即紅軍)舉行秋收起義。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,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,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,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,是繼南昌起義之后,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,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(另一個是1927年中共黨人發動反抗國民黨右派的起義--廣州起義)。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。
廣州起義
1927年12月11日,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、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廣州起義 ,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、秋收起義之后,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,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,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。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,但起義軍民無比英勇的戰斗精神,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。起義的許多領導人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,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頑強戰斗,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革命火種。
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,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南方先后開辟了包括贛南、閩西、湘贛、湘鄂贛、湘鄂西、鄂豫皖、贛東北等根據地。到1930年夏,全國已建立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,紅軍7萬人,加上地方革命武裝共10萬人,革命的烽火在南方迅速地燃起。
在各個革命根據地,土地革命廣泛開展起來,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,實行“耕者有其田”,這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重大社會變革。
建立蘇維埃政權
1931年11月,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選舉產生了同國民黨政權性質不同的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政權 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。毛澤東任中央政府主席和人民委員會主席以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。
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敗及長征
1933年9月下旬,蔣介石調集了近100萬大軍,親自任總司令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五次“圍剿”。
1934年10月初,國民黨軍隊推進到中央根據地的腹地。
毛澤東被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排擠已經離開紅軍的領導崗位,由李德負責指揮,實行軍事冒險主義,最終失敗。
10月10日晚,中央紅軍8.6萬人開始實行戰略轉移,被迫長征。
遵義會議
遵義會議結束了“左”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,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,是革命的轉折點,黨開始走向成熟。
遵義會議之后,紅軍四渡赤水、巧渡烏江、強度大渡河、飛奪瀘定橋、翻雪山、過草地,1934月11月初,到達陜北。
四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
1937年7月7日,盧溝橋事變爆發,全面抗戰開始。8日,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,號召實行全民族抗戰。
7月中句,中共中央發表《國共合作宣言》。
8月中旬,國共雙方達成協議,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,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,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,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。
國共合作的抗日局面形成后,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,提出了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,實行全面持久抗戰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方針。1938年4月以后,八路軍分頭大幅度向華北廣大的敵后區域發動游擊戰爭,開辟敵后戰場。
1939-1940年,國民黨頑固派向根據地發動進攻,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;1941年1月“皖南事變”標志著第二次反共高潮??谷崭鶕剡M入更艱苦的年代,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、團結、進步的方針。
△皖南事變中被圍困的新四軍
1945年9月9日,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,抗日戰爭勝利結束。
1942年元旦,以美、英、蘇、中為首的參加對德、意、日軸心國作戰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《聯合國家宣言》,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。
1945年4月,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,毛澤東主持了這次大會。大會系統總結了黨24年來的經驗,深刻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,提出黨的政治路線。大會強調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。
五、解放戰爭時期(1945年8月-1949年9月)
重慶談判
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,為避免內戰、爭取和平,中國共產黨提出“和平、民主、團結”的方針,并同國民黨政府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,史稱重慶談判。國共雙方簽訂了《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》,史稱《雙十協定》。
全面內戰爆發
1946年6月26日,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,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,這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。
11月21日,中央召開會議,決定“打倒蔣介石,解放全中國”。解放軍先后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場的全面進攻,挫敗了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。
1947年,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,陳謝大軍挺進豫西,陳粟大軍進入豫皖蘇,形成了擁有3000萬人口的中原解放區。到1947年底,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全面的戰略進攻,標志著中國革命戰爭達到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。
歷史性的戰略決戰
▼遼沈戰役 ▼淮海戰役 ▼平津戰役
1949年4月,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,并迅速奪取了全國的勝利。至1949年底,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除滇、黔、康、藏以及廣東、廣西以外的全國大部分地區。
1949年9月21日,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。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,改北平為北京,以《義勇軍進行曲》為代國歌,國旗為五星紅旗,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。
1949年10月1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。